图片
这两种人不适合当老师作者:李广生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两种人,一种是特别固执的人,一种是控制欲极强的人。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固执和控制的背后也许是无知和无能——越无知越是固执己见,越无能越想控制别人。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现有信念的信息,而忽略或贬低那些与自己信念相矛盾的信息。无知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偏误,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或技能来全面评估信息,从而更加固执己见。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确认偏误”。
无能的人希望通过控制他人来补偿自己的无能感。控制他人可以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仍然有力量和影响力,从而减轻因无能带来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帮助他们维护自尊和自我价值感。
无知或无能的人可能通过固执己见或控制他人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时,会感到自卑和不安,通过坚持自己的观点或控制他人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和安全感。
无知或无能的人一般缺乏有效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因此更倾向于依赖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观点。这种简化思维使他们更容易固执己见,因为复杂的、多维度的思考对他们来说更为困难。
在某些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固执和控制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坚强和自信的表现。无知或无能的人可能会受到这些社会规范的影响,通过固执己见或控制他人来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总之,“越无知越是固执己见”和“越无能越想控制别人”在心理机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包括认知偏差、心理防御机制、信息处理能力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导致无知或无能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固执和控制行为。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总喜欢滔滔不绝标榜自己或是指手画脚指责别人时,要对他抱有一定的怜悯,他们正是用这种方式掩盖自己的无知和无能。
他们不适合当老师的原因是这两种性格与教育的核心价值相悖。
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能够接纳和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特别固执的教师可能难以做到这一点,他们会坚持自己的观点,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师需要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总想控制别人的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教育具有支持性和关怀性。教师应该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教师需要具备同理心,理解学生的困惑和需求。固执和控制欲强的教师可能缺乏耐心和同理心,对待学生的方式过于严厉或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固执的教师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技术和策略。这种方法适合那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但对那些需要更多互动和探索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枯燥和乏味。控制欲强的教师更倾向于单向灌输知识,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那些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
这两种人当老师的话,“听话”的孩子受到青睐,有创造力和强烈求知欲的孩子受到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会在学生身上发生。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模式。如果教师总是固执和控制欲强,学生会逐渐学会这种行为方式,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也表现出类似的特质。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机会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
“劣币驱逐良币”(Gresham’s Law)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提出。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是,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当两种不同价值的货币同时流通时,面值相同但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劣币)会逐渐取代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良币),导致良币退出流通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这一概念不仅限于货币领域,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社会和经济现象中,包括教育、管理、市场等。
如果他们不仅当上了老师还担任起领导,后果则更为严重,直接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向教师群体蔓延,造就“顺从”的教师。
所以,对于特别固执和控制欲极强的教师和领导,我们既要报以同情,又要提高警惕。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